下载APP 天气预报
从数字化到规模化:普惠金融“三步走”渐入深水区
时间:2017-10-24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在中国发展了超过十年的普惠金融正在超越单一金融范畴,一直关注如何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综合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指出,普惠金融的真正目的不是仅仅提供贷款、提供融资,而是通过金融去挖掘或开发出“中小微弱”的潜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为市场参与机构提出更综合性的要求——不但要有全局性的发展思路,也要有综合性“全周期”的业务布局。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渗透,一批瞄准普惠市场的新金融参与者在近十年中已有巨大飞跃——从提供基础信贷支持,到围绕需求输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最终通过能力建设改变了普惠群体的金融获得水平和整体生活面貌。

   “三步走”激活信用价值

   对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建立起初级的信用画像,这是新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最重要基础。

   “我经常问到一些小微企业家,你需要什么?他说缺钱。我又问,如果有人给你投钱,你还缺什么?他说还缺人才、战略、管理……”这是宜信CEO唐宁在做天使投资人时常常遇到的情况。在他看来,小微企业显然缺钱,但缺的又不仅仅是钱。

   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融资难,还包括主营业务不清晰、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成本高、信用缺失、资产抵押不足等问题,最终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在金融能力方面的缺失。而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本质问题——从资金到金融能力的匮乏,同样是城市工薪、农村居民等主要普惠群体的主要痛点。

   这些痛点从产生到积累指向了同一个根源——普惠群体的信用价值没有被挖掘、激活和释放。

   定位金融科技机构的宜信在中国发展超过十年,2006年起即开始进入普惠金融领域。如何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普惠金融实践是创始人唐宁始终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应该并正在沿着“三步走”的阶段发展——小额信贷、综合性金融服务(包括保险、理财、支付等)以及能力建设服务。

   对“三步走”的阶段认识来源于“先解决最紧迫问题,再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思路。宜信普惠产品与运营中心总经理田颖告诉记者,资金是普惠群体最紧迫的需求,因此信贷支持解决的是燃眉之急;而在获得资金发展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对金融的需求是多元的,不论是发展生意还是升级生活,都需要触及保险、理财等综合服务;在此基础上,第三步需要解决的是这些基础薄弱群体如何管理资金,甚至如何管理企业、发展业务,让好生活可持续。

   互联网技术渗透导致的数据爆炸让信用激活在“三步走”过程中成为可能。根据此前无法积累甚至无法采用的数据,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建立起初级的信用画像,这是新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最重要基础。

   借助电商浪潮兴起的小微业主正是受惠于此的典型。这些企业的管理在初始阶段难言正规,甚至早期财务报表都是缺失的,如何能做出完善的信用评估?宜信旗下的“商通贷”则在电商崛起的大势下做出一个快速选择——为依托于数据的小微企业提供网络借贷服务。“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早前做小微金融只能拿到切片式的经营流水,近年来SaaS服务软件的兴起和很多电商、服务平台的兴起让企业沉淀的数据更加多元,比如退货率、客单价、物流速度,都是反映小微业主经营状态的重要指标。据宜信普惠商通贷总经理孙萌透露,目前商通贷后台捕捉和分析的企业数据可以达到上千维度。

   来自广东做陶瓷配件的吴先生2015年第一次通过商通贷申请2万元,那时候他的家当就是即将配送的一大车陶瓷配件。3年过去了,他至今已在平台上借款10次,没有任何抵押担保,完全依靠线上各种维度数据,授信金额也从2万元提升至13.4万元。通过不断融资发展,他目前成为某品牌广东最大的配件供应商,从月销量2万元的营业额做到了三个店月营业额超20万元。

   而在融资需求被满足后,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成为这些经营者水到渠成的需求。针对于此,宜信“翼启云服”平台则在聚焦企业融资的基础上,提供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财务增值等服务。

   “新金融要解决的,就是在企业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企业交易数据的梳理,助力企业获得信用借款;而在企业资金充裕的时候,可以帮助其完成现金管理,比如企业理财和购买相应的企业保险。”唐宁认为。

   从数字化到规模化

   利用数字手段最终实现小微群体的能力提升是新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实践上区别于传统的关键。

   普惠金融由联合国率先在2005年首次提出,其诞生背景在于:当时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发展,促进形成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在此之后,金融机构针对普惠金融的实践进入探索发展期。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报告,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逐渐由战略落实到实践。在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发布,并提出8项原则和66条行动建议——标志着普惠金融的全球实践正式进入数字化阶段。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视野内,技术驱动已经被视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记者采访的多位宜信高层管理人士同意上述观点,在他们看来,利用数字手段最终实现小微群体的能力提升是新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实践上区别于传统的关键。

   事实上,《原则》在去年制定过程中,宜信也参与了讨论。在唐宁看来,普惠金融的原则应该具备四个关键要素:数字化、可持续、负责任、有智慧。而在此基础上,宜信对于自身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也总结出四个准绳: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与规模化。

   这四个准绳中,前两者更倾向于业务发展的内控层面,是任何金融企业展业的基础。而后两者则更具有对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借鉴意义——当数字化被不断运用在各种金融业务场景中时,应该如何让这种数字化服务更加综合、协同、可复制,进而可以不断扩大规模,惠及更广泛群体。

   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陈欢告诉记者,在普惠金融领域,宜信多年来已经服务了超过300万客户,实现近3000亿元的借贷规模,业务覆盖255个城市和20个省的农村地区。

   宜信将数字普惠金融不断扩大规模,将模式不断复制,向更广泛人群的渗透过程与“三步走”的理念节奏一致并深刻协同:在业务矩阵上,包括针对城市工薪阶层的宜人贷、针对三农人群的宜农贷和农机租赁以及针对小微企业的翼启云服、商通贷等,让普惠金融的服务跳出单一领域;而在服务层次上,业务条线之间又可以按照“三步走”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细分服务。

   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去深入行业、寻找更多产业伙伴也成为目前多数新金融机构普惠业务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宜信在此领域也已经开始“分层击破”——宜农贷针对农村最底层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宜信租赁业务板块之一就是针对农机和“活体”牲畜提供创新服务。

   据陈欢透露:宜信目前已与一家农业领域有二十年积累的产业巨头进行合作,利用其触角更广泛地触达农村、农户、农资机构。目前,双方已经合资设立了一家专注农业种植管理和资金融通服务的农业互联网公司,聚焦农业精细化管理及大数据应用。

   此外,通过面向新金融领域的产业基金,助力例如tradeshift、大搜车、第一车贷等针对普惠长尾群体的机构成长,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陈欢看来,宜信的普惠金融实践得益于严谨专业的态度、捕捉时机的能力以及跨界融合的格局。“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合规是永远的底线和前提。尽管创新能够带来更多可能性,但唯有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场景准确判断推出创新模式与业务的时机,才可能形成业务的良性持续。”